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, 一個優(yōu)秀的優(yōu)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!
這個人挺討厭,太“咬尖兒”。
這個人處處、事事都“咬尖兒”。
這個人“咬”了一輩子“尖兒”。
……
“咬尖兒”大約是北方方言,但在尋常百姓間卻是使用率很高的一個詞兒;可能因為“咬尖兒”的人不少吧。
什么是“咬尖兒”?把別人的“風頭”咬下去,突出自己的“風頭”,那意思與“掐尖子”差不多;因此,“咬尖兒”很可能就是“要尖兒”。“咬尖兒”和“要尖兒”二者發(fā)音很相似,說混了也未可知。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人:什么都是他好,(長相、衣著、學識、財富),什么都是他對,(“大明白人”,一貫正確。 )無 論在哪些人群中,“尖兒”都是非他莫屬。
“我是能人,是也是,非也是,一切皆是;你是蠢貨,錯也錯,對也錯,什么都錯。”這副對聯(lián)是專為這種人畫像的。
爭強好勝、自以為是、居高臨下、盛氣凌人,一臉的不屑,滿眼的輕蔑,七個不服,八個不忿,仿佛只有我才是“全局之才”。
“咬尖兒”的人最擅常的把戲是自吹自擂,貪功為己。有時迫不及待、大張旗鼓,有時轉彎抹腳、循循善誘,總要搶收一些對自己的溢美之辭(哪怕很免強而且言不由衷),否則就會很不舒服,仿佛損失了什么似的。就像小偷,看見本可到手的東西沒有偷到,比自己丟了東西還難過一樣。
“咬尖兒”的人手里習慣掐把放大鏡,時不時地往別人身上照一照,一旦有所發(fā)現(xiàn),便不失時機地挖苦一番;貶低別人正好抬高自己。古圣先賢倡導“樂道人之善”:喜歡談論別人的優(yōu)點長處;而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,“樂道人之失”:“哪壺不開提哪壺”,而且加以惡意渲染。
“咬尖兒”的人追求虛榮,喜歡強勢,自尊心極盛卻蔑視他人自尊。他們忘了(或根本不懂得),其實“尖兒”不是“要”來的,不是“咬“來的,而是由自己的實力、自己的真本事決定的。因此,“咬尖兒”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“尖兒”,因為他(她)們把精神頭兒用錯了方向。
“不想當元帥的士兵,不是好士兵”。這話不是“咬尖兒”,是自信,是自我激勵,是憋暗勁,是步步向前、迎頭趕上。“是金子遲早會發(fā)光”,這種人倒很有希望成為真正的“尖兒”。
于是想到個“脫穎”的故事。
這個故事出在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
秦軍圍困趙國邯鄲,趙王命平原君趙勝求救于楚,與楚聯(lián)合抗秦。趙勝擬在他的食客中挑選二十位文武兼?zhèn)湔吲c他同行,但只得十九人。這時,門下有位叫毛遂的自我推薦:
“希望您允許我?足名額吧!”
“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?”趙勝問。
“三年了。”毛遂答。
“一個賢士生活在世上,就像一把錐子裝在袋子里,錐尖立刻會顯露出來。先生在我門下已三年,我身邊的人從沒稱誦過你什么,可見先生沒甚么才能。先生還是留下吧!”
“如果您早把我這把錐子裝在口袋里,便會連整個錐鋒都脫露出來,不只是露個錐尖而已。”毛遂說。
趙勝最終還是帶他去了。其他的人都暗自恥笑毛遂。
平原君趙勝到了楚國,與楚王陳述合縱盟約、共同抗秦的利害關系,從早上談到中午,卻毫無結果。這時毛遂仗劍而上,說:
“合縱利害,兩言而決;今日出而言,日中不決,何也?”
毛遂徑直走到楚王面前,混身是膽,大義凜然。
他三言兩語,言簡義賅;對形勢精當?shù)姆治鋈肭槿肜恚?/p>
“大王應該明白,趙楚訂立盟約其實是為了你們楚國,而不是為了趙國。”
楚王如夢方醒。說“的確像先生說的。我情愿恭敬地奉獻整個國家來訂立這個合縱盟約!”于是,毛遂招呼那十九個人說:“各位先后在堂下歃血吧!……你輩都是些碌碌無為、依賴別人、坐享其成的人!”
平原君回到趙國,感慨萬千:“我趙勝閱人無數(shù),觀察、評價過的士人也數(shù)以百計,自以為不會漏掉一個人才,如今對毛遂卻看漏了!毛先生的三寸之舌確能勝過百萬大軍。”……
平原君為什么會“看漏”?毛遂平日里不“顯山露水”,不“要尖兒”;而趙勝只注意了那些看似能干,其實百無一能的“要尖兒”者。如果不是毛遂自薦,幾誤了?家大事。
這段歷史故事?具警示作用。
毛遂是真正的金子,那十九位“咬尖兒”的人,充其量不過是些冒充金子的黃銅罷了!
下一篇:“氣節(jié)”還是“氣邪”?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由驢的故事想到水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