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(wǎng) , 一個優(yōu)秀的優(yōu)美短文鑒賞學(xué)習(xí)網(wǎng)站!
叫香爐山的地方比較多,不知道真的是因為山形相似或是對神界祭壇的虔誠?不過,要弄清楚是哪一坐香爐山,你得在前面加個定語。就比如我現(xiàn)在要介紹的這座香爐山,它就是凱里的,這還不具體,據(jù)說僅凱里就有四個之多,凡事得分過子丑寅卯,于是你得再補充上,爐山的香爐山。因為爐山原為清平縣,因香爐山而得名爐山。
香爐山,位于凱里西北部,離凱里市區(qū)15公里,海拔海拔1233.8米。方圓15公里。香爐山,因四面石崖絕壁,形似香爐故名——這是漢語的解釋。對于苗族人來說,這香爐山其來頭就不那么簡單了。苗族古歌經(jīng)常唱到:“大就是大舅父,高就是波巴角,深就是清水江深……。”這里的“波巴角”就指的是香爐山。在苗族語言中,“波巴角”之波是指山,巴角,是山名。香爐山在苗族心目中,它是圣山,比同于藏人的梅里雪山、岡仁波齊、阿瑪尼卿和尕朵覺沃等。苗族古歌,特別是《開親歌》里,有上百次的提到此山,可見其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大。
此次光臨凱里,原打算去苗寨子走一走,后遇到姐夫家林,我邀約他與我一同去——他住凱里。他說香爐山?jīng)]去過,是不是去那里走一走。我說,那好!我們就去香爐山看看,因為我去香爐山已經(jīng)是三十多年前當(dāng)學(xué)生時去過的,印象都淡忘了。我們沒有車,好在去香爐山有公交車,價格也便宜,往返也沒什么大礙。
記得好多年前,我們還是學(xué)生的時候,是老師帶著去“春游”的,好多個班,幾百號人,蛇形的隊伍,浩浩蕩蕩。去的時候我們是從東北坡的一個小村子上去的,那個村了叫宗堂,幾十戶人家散落在半山上。春暖花開,婦女們搬運牛糞進田,而田里則有男人們崔促著牛拉犁鏵犁地。
時令已經(jīng)進入了初冬,故地重游,已是西風(fēng)凋碧樹,殘枝立冬之時。還好,那天天氣放晴得好,藍色的天空漂浮淡淡的白云,日光則是淡紅色的,這可是冬至日里難得的攝影天氣。去香爐山的路有兩條,一條沿小路進山,而另外一知則繞過北坡,沿凱爐公路走好一大段路程才到分路口。我們就在這岔路口下了車,然后又循路而去。路是新修的,彎道很多,有的地方還沒有鋪上泥青的。雖說才是正午,太陽則西斜了不少。沿公路植被都很好,以松樹和芭茅草居多。太陽的斜射,白色芭茅花顯得格外的耀眼,風(fēng)一吹動,花絮隨風(fēng)飄蕩起來,然后遠遠地消失在森林的那邊去了。
就在靠近香爐山的北坡路上,一處工地正施工,幾臺挖掘機,一伙民工熱火朝天地平整地面。據(jù)介紹,香爐山景區(qū)建設(shè)近日才正式啟動的,建設(shè)內(nèi)容包括服務(wù)區(qū)、始祖文化區(qū)、夜郎文化區(qū)、主峰文化區(qū)、九黎部落文化區(qū)五大板塊共68個項目,總投資約50億元。這是在建設(shè)車場,它是景區(qū)服務(wù)區(qū)的一部分。
關(guān)于香爐山的建設(shè)好多年前都聽說過,說什么“蚩尤陵園項目”,我也興奮過。當(dāng)時還有人發(fā)動我們集資呢,熱鬧一番之后,不了了之,更沒有什么動靜。此行看到真正動工了,算是了結(jié)一點心愿。路的兩旁新修了不少的建筑,那可能是專為這旅游修建的。有的已開出了門面,里面經(jīng)營著小吃。來往于凱里至香爐山的客運車,有一位年輕的客車司機說:他就是這地方的人,聽說香爐山要開發(fā),他貸款購買了這部車,期盼著來年旅游業(yè)得到發(fā)展之后賺上一筆。
從車場往南行走,公路連接著香爐山腳下,然后分成幾條道向東向西方而南延伸,一溜煙進入那些不知名的村子里去了。
也就是在這個三岔路口處,聳立著一牌門,三檐兩重,有點古樣。牌門之右邊,立有小碑一通,碑額陰刻《永垂不朽》,系清代所立,不知內(nèi)容。而離此碑不到十米的上山路口,也立有一碑,碑體缺了一角,有明顯被人損害過痕跡,碑文書寫楷體“?境”二字。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年)。由此可見,香爐山列入勝景至少有三百多年歷史。
上山的道路就在這碑帖的左面,彎彎曲曲,“之”字而上。路由石塊鋪就,約一點五米見方寬。梧桐樹是行道的風(fēng)景,葉子被秋后的嚴(yán)霜已打過,有的卷曲,微風(fēng)之中搖搖欲墜,夕陽西照,滿目金光。還望西山,余輝斜照之下,有村寨散落一片。村子的中央一處輝耀的田園,詩般的境界,炊煙流淌,雞犬之聲相聞。
越級而上,在一個轉(zhuǎn)角處,又現(xiàn)碑文一通。碑中陰刻“黔陽第一山”五個紅色大字,石碑兩側(cè),陰刻小字碑文,盛贊香爐山為“實屬天造地設(shè),集黔山之大成”,受頌嘉名為“黔陽第一山”。落款為“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徐作霖所立”。徐作霖,字云莊,號雨濃,補拙堂堂主,復(fù)州城東沙河太平莊朱家屯(今遼寧省普蘭店市)人,嘉慶己卯科。徐公少小聰明過人,喜好讀書,弱冠補諸生,每試則優(yōu)等。學(xué)從茹古香先生,期以必中。以廩生中試,嘉慶丙子(1816年)科舉人,乙卯(1819年)科進士,欽點國子監(jiān)學(xué)正。后因補缺需時,改歸知縣,選授甘肅禮縣。誥授奉政大夫,欽加五品銜賞帶藍翎。徐作霖是個有來頭的人,可我就不知道這個進士因何跑到苗疆腹地來,又因何原因書寫了那么幾個字。
再往上行,一道精巧石拱卡門聳立崖壁之上,卡門有一米之闊,門楣上有“是一保障”,卡門兩邊有對聯(lián)一副,書作“一障保名區(qū)雉堞山城千載固;層崖開勝境蜃樓海市兩重盤”。
香爐山原為清平縣轄地,香爐山因地勢險要,歷史為兵家必爭之地。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介紹,明朝天順年間(公元1458-1464年)設(shè)香爐山兵防,正德十年(公元1515年)設(shè)香爐山守御所,嘉靖十二年(公元1533年)設(shè)清平衛(wèi)中左干戶所,清朝設(shè)爐山汛等,都以二?巖為駐地。同時,這里也是歷代苗族起義軍的根據(jù)地和指揮中心。明正統(tǒng)十一年(公元1446年)阿榜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,景泰二年(公元1451年)韋烈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也曾占領(lǐng)過此地。《黔南識略》載:“明正統(tǒng)末,苗韋同烈者憑險于此,官軍討之,久而弗克。”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阿向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,清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包利和紅銀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,咸豐六年至同治十一年(公元1856-1872年)以張秀眉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等,都曾先后聚兵香爐山,以“苗王洞”為指揮中心。如:1855年12月,張秀眉等率領(lǐng)苗族農(nóng)民起義軍推進凱里,占據(jù)香爐山,并以香爐山為指揮中心,香爐山頂即觀音洞為指揮臺,聚兵于香爐山周圍,直至擊斃盤踞凱里的縣丞陶文量。1856年7月9日攻克凱里后,香爐山及其周圍成為苗族起義軍的重要根據(jù)地。為抗擊清兵,張秀晨等主動聯(lián)合各友軍共同對敵,主動進擊,四處打擊清兵。
由此可以看出,香爐山確實也是一座英雄的山。
通過這道具卡門之后,路向東行。一路兩邊都是撂荒耕地。有人在這里砍柴和放牛。在靠近里坎的一處小石崖壁下,有“故泉”一井,全封閉的,有一小方眼可讓人伸進取水。泉水清冽而甘純?nèi)?。有樂善好施者在井蓋之上放置土碗一個供進山之人取水飲用,很多路過的人都飲不思歸了。井之上有一條方洞,上面撐起很多的樹枝條。我不知其由,一放牛的老人打從那里行過,他介紹說,這就是“撐腰石”。人一但腰桿痛了,就焚香化紙,祈禱撐腰石幫助,撐上一根樹枝,腰自然就好了。我正值腰痛,也拾起一根棒子撐了起來。原以為回來就好了,但事與愿違,可能是沒有焚香化紙的原因。
放牛的老人姓顧,他說左邊有顧成碑。這是一塊荒蕪的平地,平地的中央立有石碑,碑楣為“纘緒流芳”,碑中間豎行書“明夏國公鎮(zhèn)遠侯顧公(諱)成碑?”,左右小字記述了顧成入黔的有關(guān)“事跡”?!舵?zhèn)遠府志》以顧成對“開黔有功于鎮(zhèn)遠者”,將其傳略錄入《名宦志》。據(jù)“中華姓氏網(wǎng)”載:苗族顧姓,是越王勾踐苗裔的分支。明初鎮(zhèn)遠侯•贈夏國公、謚武毅顧成,是安朱,五十三世后裔,鎮(zhèn)守貴州三十余年,其第五世孫有位顧良相,指揮千戶爵,鎮(zhèn)守貴州香爐山一帶地區(qū)。這立碑之處其實就是曾經(jīng)的顧氏宗祠所在地。
離開顧成碑,有路上行。周圍有墻,有城垣,有林地……這地名叫二?巖。每年夏天,這里都是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香爐山爬坡節(jié)活動,屆時苗族男女青年將此地作為游方場地。其活動自然多著呢,有跳蘆笙、對歌、斗牛等,叢然使這靜寂的青山變成歡騰的海洋。
關(guān)于香爐山爬坡節(jié),在施秉、黃平一帶的民間傳說故事《砍都瀏席》是這樣表述的:有阿便和阿樸,還有阿靚和阿尼,他們是情人,哪個先登“波巴角”,哪個都是成這一對。便和樸,靚和尼,都是因為捷足先登,成就了姻緣。官府是漢族,成不了姻緣,于是出難題,他們修筑了九十九?坎,看誰先登,就算誰贏。誰知,這一對男婦,紛紛登上,成就了姻緣。于是人們以情為上,紛紛效仿,同樣成就了姻緣。于是,旺寶和?雄,八確與?當(dāng)很高興,就于六月十九定為情人節(jié),讓人們吹笙擊鼓,成就了不知多少的婚姻。
有得必有失,說是同治十一年(公元1872年)四月,當(dāng)苗族義軍在香爐山頂歡慶一年一度的情人節(jié)日時,因叛徒帶清軍趁機攀懸崖而攻陷香爐山頂,使香爐山這個與清廷抗?fàn)幜?8年之久的苗族起義軍根據(jù)地失陷。這可能傳說有誤。
關(guān)于“波巴角”吹笙,在施秉金鐘山一帶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,說是古時候一支苗族從江南溯清水江而來,因前有險灘,后有官兵追殺,人們扶老攜幼一路前行。走在前面的人,已經(jīng)到了香爐山吹響了蘆笙在招喚了。而另一些還在清水江岸邊馬號這地方,這支苗族人實在走不動了,當(dāng)官兵到來的時候,人們已無力反抗了。突然天云忽變,風(fēng)雷交加,把這些苗人化為石頭,鑲嵌在金鐘山之上,所以現(xiàn)在人們才看到金鐘山有五個高聳入云的石山,面向西去,至今還盯視香爐山。后來,人們說,其實他們已經(jīng)飛到了香爐山與族人團聚了,那些個山峰只是迷惑追兵罷了。
在香爐山上,我總是記著這樣一個苗族老人,這可是個真實的老人。這個人叫巫阿蠻(1838-1946),她是張秀眉部下的女頭領(lǐng)。咸同苗族起義失敗后,她逃到香爐山之東面的月亮坡上隱匿。她為這次苗族起義編唱了很多的歌謠,傳給后代,其中一首反映張秀眉當(dāng)初率義軍占據(jù)香爐山的情景歌謠《扎營香爐山》:“扎營香爐山,壁糾轉(zhuǎn)三轉(zhuǎn);山山跟著轉(zhuǎn),沖沖下鴨蛋;家家衣咚哐,戶戶打草鞋;人人獻把力,個個捐糧錢,年壯猛能勇,年老送娃崽;苗家人心齊,跟著秀眉干,天下不太平,苗民受苦難;為了得自由,死了也心甘!”1946年農(nóng)歷三月三日,正是張秀眉領(lǐng)導(dǎo)的苗族起義軍在香爐山失守64周年的日子,已108歲的吳阿曼唱起了《跟著張秀眉》、《扎營香爐山》、《反清反到底》等民歌,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。香爐山周圍百里內(nèi)外的數(shù)千人聞訊趕來參加葬禮,悼念苗族義軍女英雄。
路到苗王洞下,有路東走,那是去苗王洞的,苗王洞里祭拜觀音,我不明白的是,這苗族的圣山怎么會祭拜觀音?也有路往西行,那是上山頂?shù)?,亦為羊腸小道。這里的崖壁下,不知是誰,打制了很多的無字之碑。當(dāng)然有一塊是另類,居然刻有字來,令人難忘。上有英漢對照書文,英文我不懂,但漢文是這樣刻的:“李玉華的苗族,生于一九五九年元月一日生于美國,蘇明尼達州電腦制作中心經(jīng)理,為考察苗族文化,于一九九六二月八日,一九九七年八月四日和五日,三上香爐山。”這可能是海外苗族同胞在香爐山唯一可見題寫的碑文了。
往南行,即是九十九?石梯,上也有卡門一座,這可是“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”之地。清平知縣劉椎在香爐山曾寫下詩文,曰:“香爐何巖巖,地險插天高。天門石徑窄,峰頂云氣交。中層已千仞,環(huán)巖架屋牢。毗連數(shù)十家,飄飄屠若巢。一夫守要害,干軍攻莫撓。”1982年,本君曾在那里“留此存照”。汪良,凱里人士,明嘉靖二十年(公元1579年)鄉(xiāng)試中舉,官至云南潞南知府,于天啟六年(公元1626年)去官還鄉(xiāng),編修《清平衛(wèi)志》。他的《登香爐山》也這樣描述其險,詩云:“爐山之高高入云,嶙峋壁立無支分。雄關(guān)未許容雙馬,殺氣曾教走萬軍。林翠濕衣人不覺,猿聲嘯壑客驚聞。攀緣直到層巔立,回道相將日已?。”全詩文辭通曉,明白如話,詩中寫景、寫史、抒情,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登山極頂,有亭子一座,依欄而望,凱里州城盡在眼中。一水一曲從眼前劃過。而最令人興奮者,當(dāng)數(shù)這名城之變遷。其偉統(tǒng)之建筑與現(xiàn)代建筑融為一體,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,層巒疊嶂,鱗次櫛比,蔚為壯觀。
一陣風(fēng)來,聞到茶香味。仔細一看,這貧脊之地,居然長有很多的茶樹來。后查找資料,方知,香爐山云霧茶早在明代已列為貢品了。據(jù)《重刊清平縣志》記載:“香爐山……產(chǎn)白芍、羊藿、五加皮、薄荷,惟云霧茶最佳不可多得。”同樣,在《名山•香爐山》中亦記載:“山頂上可種茶,明、清貢品香爐山云霧茶即產(chǎn)于此。”原凱里市政協(xié)副主席唐來鵬,早在民國時期《無題》中曾有詩曰:“執(zhí)手黔靈思愀然,感君豪邁敲峰煙。青山壓屋春光綠,看熟朱櫻又十年。拄錫靈山非偶然,幸樂平文文化煙。自有天上名品在,得薦中興第一年。”難道此行所見之茶樹即是“香爐山云霧茶”了嗎?
夕陽西下,我們得趕快回城了,香爐山下我們已不見有回城的車了。
二0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(吳安明)紫夏寫于施秉偏橋古鎮(zhèn)
郵箱:wam520sb@163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