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(wǎng) , 一個優(yōu)秀的優(yōu)美短文鑒賞學(xué)習網(wǎng)站!
時間流逝,不知不覺,改革開放已經(jīng)走過了四十周年的漫漫歷程。而我也從來自農(nóng)村的一個懵懂少年步入了五十而知天命之年,過往的流年,歲月的記憶,風雨變遷幾十載,全是滿滿的記憶,走過四十載,看身邊變化,怎能讓人忘記歲月的留痕和抹不去的記憶。
滄桑巨變、歲月如歌。回眸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,讓每一個浸潤其中的人無不心潮澎湃,感慨萬千。時光如白駒過隙,看得見、感受到的變化也已經(jīng)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。
花謝花開,四季交替,驀然回眸,風雨四十載,幾多風云,幾多潮涌,鐫刻于心,當春風吹遍大地,時光輪回,是否你也有對自己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的感嘆……
我出生在陜西扶風召公鎮(zhèn)一個普通家庭,那里的水土養(yǎng)育了我,那里有孕育我的黃土地,有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,日益勞作的親情血脈的傳承。母親打小就土生土長在那里,是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家婦女。父輩們也是從小摸爬攻打在黃土地上,聽父親說,當時家境在村里還算好吧,由于親戚朋友的資助,自己的努力,考上了中專,這在六十年代,可不是容易的事,對一個農(nóng)村孩子來說。從此,改變了命運吃上了讓村里人羨慕的“商品糧”。
七十年代,在外漂泊多年的父親,由于學(xué)的是采煤專業(yè),也為了離家近,能照顧奶奶,就不遠千里,從貴州調(diào)到銅川,80年代初期,農(nóng)轉(zhuǎn)非戶口的出臺,我們姊妹四個也幸運的從老家來到了銅川,成了“城市人”,父親的努力工作,舉家喜遷,讓我們充滿著膽怯、無知、也渴望對新生活、新環(huán)境的向往適應(yīng),總有點感覺“農(nóng)村娃”是否會讓這個陌生地方接納,一臉的迷茫,一臉彷徨,帶著農(nóng)村孩子的羞澀,帶著農(nóng)村孩子的樸實,我們來到了“大城市”。
迷茫不知所措的我們,剛開始就擠在當時礦務(wù)局單身樓,當時的單身樓屬于集體宿舍,屬于過去的筒子樓,記得住在樓里的職工家屬,每次到做飯時間,家家?guī)缀跤妹河蜖t子炒菜做飯,當時最喜歡聞煤油爐子燃燒的氣味,夾雜著飯菜的飄香,整個樓道充滿著家的溫馨和味道,當時家里人口多,六口人的飯,做起來不方便,好在還有食堂,兩個姐姐來得早,熟悉環(huán)境,早早地去食堂排好隊,用飯票打好米飯,饅頭,進入食堂,對我和弟弟來說,就像沒見過世面一樣,一切都是新鮮的,好大的食堂,好香的飯菜,撲鼻而來,當時,一盤土豆絲都是香噴噴的,吃一口咸菜都覺得是美味,饅頭也飄著和在老家不一樣的味道,一切都感覺好奇,那么新鮮!
當時父親工資不高,母親也沒有收入,突然增加幾口人,姊妹四個還在上學(xué),負擔重是可想而知的。
時光荏苒,日子在一天一天的緊張和忙碌中過去。1982年,按照工齡,父親分到了一套位于現(xiàn)在市二中對面點式樓的一套住房,全家人喜不自禁,簡單收拾了一下,沒有新家具,沒有裝修,只是刷白就住了,對我們來說,這是天大變化,雖是從老家搬來的家具,床上也是母親在老家織的粗布床單,一切都簡陋的,卻總算有了屬于自己的家了,母親別提多高興了,總算有了自己的“窩”了,干凈勤快的母親也是把家里家外打點的條理整潔有序。
改革開放前,買米、買油得憑糧票、油票,過年過節(jié)才會憑票發(fā)點福利,鍋里才能多點改善生活的機會。就連買個口糧,蔬菜也是憑票供應(yīng),記得當時紅旗街糧站、蔬菜店是最紅火的,啥時候都能看見排隊等候的市民,這一切已經(jīng)成了歷史記憶蘊藏在記憶里。但母親很知足,常常說起到:“以前在農(nóng)業(yè)社記公分,之后還要交公糧,你爸在外地,家里沒勞力,過年村里發(fā)東西咱們家最少,還是不好的東西給咱家,哎,想想,知足了,知足了,現(xiàn)在可真好!”,每每提及此話,母親眼閃淚光,總是很激動抽噎。
想問陣陣炊煙,你要去哪里,夕陽有詩情,黃昏有畫意,詩情畫意雖然美麗,我心中只有你……每當聽到鄧麗君這首《又見炊煙升起》,我又會想起了老家,想到了兒時。想起家鄉(xiāng)的山山水水,一草一木。老家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留戀,幾十年前的老景舊物都依然是那么熟悉,浮現(xiàn)在我眼前。聽著這首歌,我想起了老家過去低矮的老屋,做飯的鍋灶和咣當咣當作響的風箱,想起了兒時艱苦又快樂的生活,還有那些難忘的故事。
炊煙,是當年的農(nóng)村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。那時候,每當燦爛的朝霞燃遍東方天空之時,中午火紅的太陽當頭照射之際,晚上夕陽西下紅霞漫天時刻,家家戶戶的屋頂上,都會從一根根高低不齊的直立煙囪上冒出一股股炊煙。看到這些炊煙,就知道各家各戶開始做飯了。像我們一般平常人家,做飯燒的都是樹葉、青草,有時候沒曬干就塞鍋底燒了,由于潮濕難燃,冒出的都是一股股黑煙。所以我們放學(xué)后總是去掃樹葉,割青草,頭天曬了第二天燒,因為潮濕,家的灶房燒鍋時總是煙霧彌漫,嗆得母親又咳嗽又喘氣。如今,幾千年來彌漫于農(nóng)村的炊煙,取而代之的是快捷方便的燃化氣灶、潔凈衛(wèi)生的各式電器。這些新時代的炊具,徹底改變了婦女們“鍋臺轉(zhuǎn)”的命運,這不能不說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滄桑巨變。但是,我依然想看到小時候那高高的煙囪,想看到那裊裊升起的縷縷炊煙。那是連接時代的鏈條,是我們不能忘卻的鄉(xiāng)愁。是啊,有時候想著兒時的記憶,是我永遠揮之不去的美好回憶,那是生活的根,是母親、家的味道?;叵肫鹪钆_舊茂、廚房舊物、舊日趣事,略有懷念,更多的是感恩,感恩好時代,感恩改革開放。
過去的歲月一去不復(fù)返了,只留下的是珍藏的記憶,如今生活好了,老家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,路寬了,平直了,再不是過去下雨一身泥,雨水到處流,家家蓋新樓,現(xiàn)在蓋房不是考慮夠住不夠住,還要考慮車位在哪,來的客人客房咋布置好,收入多了,農(nóng)村低保、醫(yī)保、養(yǎng)老也是讓農(nóng)民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盼頭。棚戶區(qū)改造,現(xiàn)在我們姊妹四個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,也都各自成家立業(yè),也買了車,孩子們也都考上理想大學(xué)了,有家有愛有溫馨的港灣,生活多美好,日子多甜蜜。
站在夜幕中,看著城市霓虹閃爍變化的燈光、聽著舒緩的音樂,感受如今的幸福。改革開放四十年,體會最深的就是居住環(huán)境、生活質(zhì)量的喜人變化,“樓上樓下、電燈電話,耕地不用牛、點燈不用油”已經(jīng)不是遙遠的夢想了,“枯藤老樹昏鴉,晚飯有魚有蝦,夕陽西下,快遞馬上到家”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,讓人目不暇接,感覺需要與時俱進,要學(xué)的東西太多了,就怕有一天趕不上時代變遷,被時代淘汰了。
逐夢路上,四十年只是彈指一揮間,憧憬著美好的未來,更愛你日益變化的每一個時刻!歲月和時代在變遷,不變的是那份執(zhí)著,那份追求,一路前行,日子將會越來越美,夢想終究不會遙遠,因為迎面走來的是新時代!
快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