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, 一個優(yōu)秀的優(yōu)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!
大冷的冬天,氣溫直逼零度,我心里忍不住冒出了兩個字,“烤火”。
顧名思義,烤火即取暖。天寒地凍,取暖是必須的。只是不同年代,取暖方式不一樣,暖和程度也不一樣。
小時候的冬天,比現(xiàn)在冷的多,莊稼人取暖最好的方式便是烤火。
我老家四面環(huán)山,每年一到冬天就能尋見不少晶瑩剔透的“寶物”。水田里結冰凍,草地上鋪白霜,屋檐下掛冰凌,還有想來就來的雨雪。
雖然是八十年代,但偏僻的小村莊還沒來得及沐浴改革的春風,村里人生活依然窮苦,能夠御寒的衣物少的可憐。
身上穿不暖,烤火便是最直接有效的取暖方式。入冬前,家家戶戶的柴火間,甚至茅草棚里都會碼起小山似得干柴,大多是一段段鋸好劈好的柴火棍、枯樹樁。鄉(xiāng)親們度過漫長冬天所需的燃料,全指望它。
也就是那時候,我記住了隔壁舅公家生起的火堆。
舅公住我家隔壁,一墻之隔。每年冬天,莊稼地活少,遇上雨雪天,老老少少都賦閑在家。
這個時候,勤勞的舅公總會在他房屋堂前生起火堆,喚來門前屋后的鄰居一起暖和暖和,樂呵樂呵。
“打火堆嘍!打火堆嘍!”我們一群小蘿卜頭圍著舅公開心的不得了。生火堆,老家習慣叫“打火堆”,用上一口廢鐵鍋和特制的木架子。
舅公支起近一尺高的木架,嵌入一口銹跡斑斑的鐵鍋。打火堆是他的拿手絕活,每次舅公先在鍋里放些引火的柴草,然后抱來干柴,一段一段放進火堆慢慢燃燒。
或許是干柴火沒水分,亦或舅公的手藝好,堂前生的火堆,幾乎看不見一縷輕煙,更甭?lián)膯苋肆恕?/P>
待鐵鍋里支起的柴火堆下開始積起紅彤彤的碳火,舅公才會最后一個坐下來烤火,與大伙慢悠悠的開心熱聊。
莊稼人圍坐一起,邊烤著火堆,邊聊的熱乎。從莊稼收成,到國事家事,總有說不盡的話語,訴不盡的鄉(xiāng)情。
暖烘烘的火堆,熱鬧鬧的場面,讓人流連忘返,也陪伴我度過了快樂童年。
記憶中,烤火不僅能扎堆,還可獨處,帶烘籠上學便是另一種別樣的溫馨場景。
天實在太冷,學不能不上。一大早,看著我和二哥瑟瑟發(fā)抖的模樣,母親難受的直掉眼淚。
“喜子,今天和你弟去學校帶上烘籠?!辈恢螘r,善解人意的母親早已備好了一切。
老家的烘籠,有別于竹蔑編的那種小巧火籠。它是短木料打造的烤火“神器”,可以取暖,還是坐凳,核心部件自然是裝上碳火的一個瓦盆。相比火籠,烘籠攜帶不夠輕便,但造型十分獨特。
農村娃普遍人小力氣大。拎著烘籠上學,二哥能夠健步如飛,與同伴一路嬉鬧,一路蹦跳。
趕到學校,猛然發(fā)現(xiàn)教室里那一條條冷冰冰的木凳不見了,課桌下豁然出現(xiàn)了一個個冒著暖氣的烘籠。
坐著烘籠上課,伙伴們果然變老實了,老師講課也比平時帶勁。
正當大家聚精會神聽講時,不知咋地,教室里忽然飄來一股與平時不一樣的味道。從淡淡的焦味,到濃烈的糊味。小伙伴們這下坐不住了。
“報告老師,狗蛋的烘籠冒煙了!”二哥把小手舉的高高。
眾人的目光齊刷刷投向坐在窗邊的狗蛋,嚇得他趕緊把移出窗外的腦門子縮了回來。
老師連走帶跑撲上來,一把將狗蛋從烘籠上抱下。
說來也怪,雙腳著地的狗蛋居然毫發(fā)無損,烘籠上彌漫的煙霧瞬間也沒了,只是焦味還在。
老師脫下狗蛋那雙單薄的布鞋,才發(fā)現(xiàn)塑膠做的鞋底都快烤糊了,怪味原來在這。
老師沒有絲毫責備,她取過狗蛋的烘籠,將碳火用瓦盆邊的余灰掩蓋住,并交代大家同樣做一遍,而且別把腳擱在瓦盆上,以免燙傷腳。
第二天,我們依舊拎著烘籠去上課,只是瓦盆的碳火全蓋上了一層土灰。紅彤彤的火舌傷不著雙腳,熱乎乎的暖流也永遠駐在心上。
時光一去不復返,烤火不再,童年不在。只是那絲暖,那份情,卻永遠留在了心間。
下一篇:保持,微笑 下一篇 【方向鍵 ( → )下一篇】
上一篇:初聞不識曲中意,聽懂已是曲中人 上一篇 【方向鍵 ( ← )上一篇】
快搜